土木建管系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成功举行

9月10日下午,土木建管系研究生学术面对面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有幸请到土木建管系副系主任郑思齐教授、清华大学第14届良师益友土木工程系纪晓东副教授以及2014年土木建管系学术新秀获得者邓开来学长。活动由土木建管系研究生会学术部主办。本活动作为土木建管系研究生入学重要系列活动之一,吸引了大批新生同学参加。

首先,主持人对到场的三位嘉宾进行了简短的介绍。郑思齐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城市经济学,主要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群“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空间协调互动机制的研究,已发表SSCI、EI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诸多荣誉。在教学方面,也深受同学爱戴,曾被评为清华大学第三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纪晓东老师研究方向为震后功能可恢复结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减震、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2001年纪老师曾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12届学术新秀提名奖”,目前也已发表SSCI、EI论文30余篇,专利4项。邓开来学长,土博11班,已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5篇,EI论文2篇,EI会议2篇。听完嘉宾们的学术成果和荣誉,2014级在场的研究生新生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两位老师介绍了他们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科研、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以及如今作为老师对研究生的建议和要求。首先与大家分享经验和建议的是郑思齐教授,郑老师结合自己的博士生阶段生活提出并强调了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纪晓东老师则分享了他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于他在日本京都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时,认真准备的大型结构震动试验出现了结构振形极其反常的结果,经过了两周对自己数据的质疑,纪老师确定了试验数据的正确性,他坚持研究其中的奥妙,最终找到了解释反常现象的方法,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期刊,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第二个故事是纪老师研究生同样突破常规思维、打破常规方法从而突破极限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研究生要想在学习期间做出卓著的成果,就要学会向权威挑战,这里的权威不仅是指权威人士,还指我们的成见与固定思维。最后,纪晓东老师分享了他的一个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进行多种职业尝试的例子,借此说明有的时候静下心来从事某项专一的工作并不比进行很多种尝试要差。纪老师的三则故事引起了在场新生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并深刻的体会到了研究生阶段将是人生征程中一段不平凡的美妙历程。

接下来,邓开来学长结合自己当前科研生活的切身体会和我们进行了交流。他认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是最重要的,而且需要有弹性,科研和娱乐要相辅相成,一定要杜绝攀比心理,按照自己的节奏处理好科研和生活的关系。对于科研,他认为首先不要着急,要带着兴趣去做,每一次论文写作过程中都是一种提升,反复的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的积累与进步。而且他一再强调研究生阶段自主性的重要,因为老师往往很忙,分配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很少,所以需要学生多主动去“催”老师。此外,邓开来学长强调好的团队能使集体的效率有巨大提升,大家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针对研究生期间的选课、选题、文献阅读、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踊跃提问,两位老师和学长给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回答,大家表示受益颇丰。“良师益友”和“学术新秀”与新生面对面是土木建管系研究生会针对新生开展的一个活动,通过邀请系内老师和学术达人分享他们对于研究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感悟和建议,为刚刚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提供启发、解答困惑,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融入研究生生活。

(供稿 研团宣传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