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烟雨,土木人生 | 记陈肇元院士追思会

追思会现场.jpg


2020年10月18日上午9点,一场庄严肃穆的追思会在清华大学二教会议室举行。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共同追思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先生。

追思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参会的有:陈肇元院士夫人张茂能女士、长子陈前先生及其他亲属,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教授,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方惠坚教授,清华大学土木系龙驭球院士、聂建国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张楚汉院士、张建民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厚群院士、王浩院士,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杨秀敏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岳清瑞院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邸小坛教授、王翠坤教授,以及陈肇元先生生前业内同行、亲朋好友及弟子共70余人。在线参会的有:钱七虎院士,谢礼立院士,沈世钊院士,崔俊芝院士,王景全院士,张祖勋院士,江欢成院士,周福霖院士,郑皆连院士,马洪琪院士,江亿院士,欧进萍院士,张建云院士,秦顺全院士,龚晓南院士,周绪红院士,缪昌文院士,李建成院士,肖绪文院士,杜彦良院士,郭仁忠院士,胡春宏院士,陈政清院士,任辉启院士,吕西林院士和庄惟敏院士。多家单位的代表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参会,深圳大学也在线上同步举行追思会,参会者还有来自新澳门新葡萄娱乐的陈肇元院士的老同事、历届院系领导、指导过的学生以及在职师生员工代表。追思会由新澳门新葡萄娱乐院长方东平教授主持。

首先,方东平教授宣布追思会开始。聂建国院士介绍了陈先生的生平,回顾了陈先生一生所做的重大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郑力副校长代表学校领导对陈先生表达了深切的缅怀。陈先生在清华辛勤工作整整66年,为清华大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学科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不仅是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管理者,还是老有所为的楷模。陈先生的不幸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土木工程界的重大损失。今天的追思会,弥补了先生去世时受疫情影响无法举行告别活动的遗憾,让我们有机会回忆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学习陈先生的高尚品德,缅怀陈先生的重要贡献和成就。

龙驭球院士深情回忆了与陈肇元先生交往中互相尊重、值得怀念的三重缘分。龙先生提到:“我们是老同事,在土木系共事60多年,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六十年如一日,值得怀念。我们也是老同行,都是搞结构工程的,互相尊重,破除了‘同行是冤家’的陋习,值得怀念。我们都是高龄党员,陈先生党龄高,我把他看作自己的楷模,而我的年龄比他大,陈先生把我看作自己的兄长。你老我老,各有所长,互相尊重,值得怀念。”讲到这里,龙先生不禁感慨:“历史翻篇,篇篇怀念;怀念情深,哀思无限!”

陈厚群院士回顾了与陈肇元先生的多年交往,在共同的协作中建立起的真挚友情。陈先生认真负责、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在学术上严谨踏实的学风,特别是陈先生对土木工程耐久性的认识、强调和呼吁,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秀敏院士与陈先生相识多年,早在文革结束不久,陈先生就多次到原工程兵三所四所进行讲座,多次到现场指导实验室设备的研制。陈先生最早提出了很多理念和思路,无愧为防护界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钱七虎院士在病中连线参加了追思会,回忆了陈先生治学、做人的三件事,并表示,我国的防护工程、土木工程能够从跟跑、并跑到现在的部分领跑,离不开陈先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对于有特殊才华的年轻人,陈先生总是无私培养,提携帮助。

陈湘生院士回忆了陈肇元先生留给后辈弟子的宝贵精神财富。先生的人格人品与率先垂范,指引后人永远追随。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深圳地铁车站段里做现场工程实验时,参加原材料配比等全过程,不顾地表40多度的高温环境,深入现场指导调研。今天,陈先生曾工作过的深圳大学土木交通与工程学院也正同步举行在线追思会,师生共同学习先生的精神,感念先生的扶持与帮助。

岳清瑞院士在读书期间得到陈先生的无私教导,永念恩师。当时已经是系主任的陈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抽出很多时间,对课题组的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指导,赋予学生宝贵的科研启蒙。陈先生爱业、敬业、拓业、守业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学生的成长与成材。

邸小坛教授是陈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他代表陈先生的弟子,感恩先生一直以来的指引与关怀。不论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先生都一直关心并指导着学生的发展。先生以国家利益和民生为重,仗义执言,提出先进的思想和倡导,在结构可靠性与构建可靠度方面具有真知灼见,堪称为弟子的人生导师。

清华大学土木系朱宏亮教授回忆起自己毕业留校后一直得到陈先生的爱护、关心与指导。陈先生的高瞻远瞩,对土木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土木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陈先生倡议开展的“全国高校土木系系主任会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形成三年一届的惯例,为各校办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翠坤教授深情讲述了陈先生的高瞻远瞩、责任担当和大师风范。陈先生一直坚持和重视面向国家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他的研究方向无一不是紧密结合着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与项目需求。陈先生十分重视结构安全,曾提出对待地震要像对待疾病一样,重在预防。陈先生对待同行谦虚低调,关心学生、校友的发展,在工作中对建研院的发展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支持。回忆往事,王教授几度哽咽,令在场来宾无不动容。

王浩院士从“为人、为学、为师”三方面为我们生动勾勒出陈肇元先生的光辉形象。陈先生的“为人”谦虚低调,淡泊名利;陈先生的“为学”充满了引领学科的远见卓识;陈先生的“为师”深具大局观,永远站在国家土木事业跻身世界一流强国行列的角度来培养人才。陈先生不断提携后学,慧眼识珠,提名优秀青年人才当选院士。王院士认为,对陈先生最好的追思就是薪火相传,开枝散叶,继承先生的遗志,继续建设清华的大土木学科,光大先生未竟的事业。

不能到场的来宾也分别通过线上发言寄托了自己的哀思。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江欢成院士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陈肇元先生,回忆了陈先生多年如一日践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志愿”的誓言,在70多岁高龄时还带病坚持工作,在主持学部工作时更是树立了风清气正的榜样。东南大学的缪昌文院士回忆起与陈先生共事的往昔,心情沉重,思绪万千。陈先生身上有老一辈科学家艰苦朴素、举重若轻的气质,不讲究待遇排场,令人由衷敬佩。中建股份有限公司的毛志兵总工程师代表“中建人”对陈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中建集团发展至今,得到了陈先生无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先生的廉洁作风,更是让人爱戴景仰。上海交通大学的刘西拉教授回忆起自己1985年刚回国时,陈先生几乎每天来一封信交谈,落实自己来校任教的事情。刘教授刚到清华时没有地方住,陈先生就让他在自己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刘教授没有研究生,陈先生就安排了6个研究生给他,花尽心思为新来的教师创造发展条件,关心人才,培养人才。军事工程研究院的任辉启院士追忆了陈先生留给后人在精神上、物质上以及科学技术上取之不尽的富矿,令人永远怀念。邢锋教授代表深圳大学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在线上发言,感激陈先生对实验室的长期呵护和诸多指导,正是先生的殷切关注,不断引领着实验室取得今天的成绩。

与会来宾纷纷发言,回忆与陈先生交往的点滴,感悟陈先生的治学与为人。方惠坚教授回忆了先生在80年代担任系主任期间,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史其信教授也回顾了陈先生在任上为土木学科的规划及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智慧时至今日仍深深影响并指导着系里的发展。青年一辈的教师邓晓梅回忆了陈先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促进和触动,提到先生曾说,建筑工程师不能仅仅以满足规范为目标,还要满足使用人的最终需求,更特别主张要极大地提升房屋及建筑部件的耐久性,陈先生的这些观点都让她深深感到,专业人士的职业责任是整个建筑市场的基石,于是将陈先生的这些学术观点贯彻到课题中去。聂建国院士提到,陈先生做学问不光讲究战术,还独具战略眼光,但在在生活上却极其俭朴,出差要求坐经济舱、住标准间,一件衬衣穿二十年,一生淡泊名利,潜心科研。宋二祥教授回忆了与陈先生的一次令他记忆犹新的谈话,先生曾鼓励他出国进修后回来从事地下结构的研究。当时他以为这是先生对年轻人在学业上的勉励,现在看来,先生对学科发展深有远见,时刻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来进行学科建设。过镇海和朱金铨两位老教授回忆起与陈先生相知相交的往事,动人情景历历在目,在场来宾无不感慨万分。

最后,陈肇元院士的长子陈前先生发言,代表父亲对大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为父亲成功而幸福的一生感到骄傲和自豪,并祝愿父亲毕生热爱的土木事业越来越好。

陈肇元院士将其一生都献给了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献给了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并于2017年亲笔写下“清华烟雨,土木人生”。陈院士去世后,夫人张茂能女士提出将抚恤金和丧葬费全部捐赠给土木系,令人非常感动。方东平宣布,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陈肇元院士教育基金”,支持陈院士生前学习、工作了70年的土木工程系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以慰陈肇元院士在天之灵。基金将以此为种子,汇集各方资源,弘扬陈肇元院士的治学精神,继承陈肇元院士的优秀品质,为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我在科研上能够取得些微成绩,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概在于工作中愿意尽量多花些力气,能够紧跟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并预计到需求的所在;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还是更要紧跟所处时代的需求。……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全身心投入,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秋日的清华园正是天高气爽时,金色的阳光撒漏在窗外松树的枝杈间,大屏幕上正闪动着陈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诚恳话语,在场的人无不默默感受着陈先生静水流深的治学态度与做人准则。今日先生虽然仙逝,但您的精神将永远指引吾辈奋勇前进,不懈探索,不断创新,开辟一个与时俱进的结构工程新天地。


追思会现场2.jpg


附:陈肇元院士生平

陈肇元,男,1931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2年7月响应国家号召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始了他漫长而壮丽的教学科研生涯,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主编,《防护工程学报》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建筑集团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等。他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人防委授予科研先进工作者、国家建设部授予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科技事业荣誉奖章,等。

陈肇元先生为教育和科研事业忘我工作,辛劳奉献一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贯重视和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开展工程科学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防护工程建设需要,率先开展地下结构抗爆研究,从高速加载试验机的研制,到理论及试验探索,进而提出防护结构设计方法,为我国防护工程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即着手开展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结构研究,进而拓展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先后撰写出版专著《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主持编写《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他同期注意到基坑工程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并亲自领导开展深基坑支护,特别是土钉支护这一经济有效支护技术的研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土钉支护的技术规程。陈肇元院士是我国抗爆结构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我国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和应用的领路人,也是深基坑支护研究的积极推动者。此外,还在竹木结构研发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研究成果在国防工程、高层建筑和地铁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陈肇元先生对土木工程教育事业同样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做出突出贡献,无愧为令人景仰的土木工程教育家。他坚守育人第一职责,倾心教育教学,善为人师,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担任地下工程教研组主任期间,主编全国统一教材《地下防护结构》,为我国的国防和人防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担任系主任期间,立足学科发展前沿,真知灼见众多,积极组织攻坚克难,成效斐然。他高瞻远瞩,在土木系增设了建筑工程管理、城市交通和计算机应用等重要的新专业或教研组,最早安排开设了用英语讲授专业骨干课,组织推动了教师的业务提高和师生出国进修,鼓励学生学成回国任教,使全系工作焕然一新,并对我国的土木工程教育起到引领作用。

陈肇元先生时刻关心我国土木工程学科、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有关学术、技术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重视产学研结合。在任系主任期间发起组织了全国高校土木工程系主任会议,延续至今,推动了各校的经常性交流;在任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期间,倡议成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专业技术领域,创建了高强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发起成立了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所有这些,为推动我国土木工程教育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持久深远的积极影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