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骄阳恰好,园内春光正艳。
在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
新土木馆正式投入使用之际,
土木系78级校友倾听着家的呼唤,
跨越千山万水,如约归来。
这声呼唤,牵动心灵,
是校友们放不下也解不开的羁绊。

土木系78级校友返校活动现场
2023年4月30日下午,土木系78级校友返校活动于新土木馆429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聂建国,新澳门新葡萄娱乐院长方东平,土木建管校友分会会长、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原党委书记石永久,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党委副书记潘鹏,副院长李克非、吴璟,土木系主任、土木建管校友分会副会长冯鹏,建管系主任李小冬到场参与活动。土木系原党委书记王鲁生以及土木系退休教师雷钟和、季如进、张天申、高小旺在现场和校友们展开了亲切热烈的交流。活动由78级校友韩继云、刘宁主持。

主持人韩继云

主持人刘宁
转眼已过四十年,相聚话从前。活动尚未正式开始,一声声“老师好”便接连在会场响起,毕业四十年的校友们见到恩师,难掩激动之情。那些在《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上学习的梁、板、柱,那些在老师的帮助下方能揣摩清楚的力学原理,铸就了土木人的知识底色。
而校友之间的重逢,更是充满着惊喜和欢乐,道一句“好久不见”,感慨一句“你没怎么变”,问一句“最近怎么样”。阔别多年,你我皆不是少年模样,熟悉和热络却发自心底,不减当年。

方东平讲话
活动开始后,方东平首先回忆起自己和各位老师的缘分,他进清华报到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是王鲁生老师,用的第一份教案则来自于雷钟和老师。方东平提到,这就是土木人的传承,传承能力与学识,传承精神和人格,更是担当与使命。
方东平简要回顾了“清华时间简史——土木工程系”。作为清华工科的发源地,清华土木系已走过97年筚路蓝缕的岁月。校友们翻阅着桌前摆放的系史,不少书页里印在照片里的人,就坐在身旁。当看到70年代末结构试验厅的老照片,参与了当年结构试验厅改建的老师和校友们如数家珍,薄腹梁、鱼腹梁、牛腿、屋面板…大家对结构的设计、施工过程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份热爱,早已刻入灵魂。
当过去与现实交汇,时代的洪流持续向前,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创造者。清华土木系过去在探索与奋斗中铸就辉煌,而未来也将在突破与创新中赓续荣光。

聂建国讲话
此后,聂建国院士讲述了新土木馆从规划到建成的过程、系馆匾额题字的渊源、门厅中浮雕的内涵,引得校友们惊叹连连。聂建国院士提到,他第一次来清华面试时,面试官中就有雷钟和老师,他深深感谢老师们的知遇之恩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感谢前辈们为清华土木系奠定的坚实基础,感谢系里提供的良好平台。
聂建国院士也为各位校友介绍了到场参与活动的院系年轻教师,他说,这是清华土木系的新兴力量,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他们手上,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我们且看今朝。

雷钟和发言
雷钟和老师就“人生到了退休年龄后,最重要的是什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如今已八十八岁的他,仍在离退休岗位上奉献。尽管78级校友们早已毕业多年,但在他的眼里,他们始终都是孩子。“注意作息、多运动、戒烟戒酒”,一句句贴心的嘱咐,一点点殷切的期望,四十年过去,那个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怀备至的大家长,一如往昔。他说,清华人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如果身体允许,大家就继续为人民多做些贡献。

王鲁生发言
王鲁生自1951年进入清华土木系学习,此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土木系。他和清华土木系一起长大,清晰地记得清华土木系的第一批毕业生有9个人。如今已九十岁的王鲁生老师,坚持工作到八十岁,精神矍铄,风采不改。每年举办的高校老教师网球比赛,总有他的身影。他说,“人别闲着,多关心下一代,多关心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或许这就是清华人的坚守,青丝变白发,人老心不老,不敢忘报国。


在场校友和教师认真聆听分享

舒亚俐(左)、石永久(中)、彭树银(右)
在自由交流环节,78级的校友向各位老师赠送礼物表达难以言说的感恩,校友们互赠礼物以作纪念。印有自己所做小诗的茶壶、自己设计的徽章、40年前毕业告别演出的节目单、自己所著的清华回忆录。这些礼物,让四十年的情谊有了载体,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久久延续。


校友们相互整理绶带
活动的最后,是一场特殊的毕业礼。未曾穿过学士服的校友们,在毕业四十年后,终得圆满。整理绶带、戴好学士帽、缕直帽穗、合影留念,那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不见时间的痕迹,尽是昂扬朝气与青春活力。


78级返校校友合影留念
这场仪式,是对美好学生时代的追忆,为这场天南地北的奔赴赋予了更特殊的含义;更是再启新篇的序章,此后一别,如同刚离开校园的毕业生般,奔流入海,在岗位上继续发挥光与热。
岁月不败风骨
历史不黯荣光
年华深长不可逾
情谊连绵不可忘
阅尽半生繁华
归来仍是清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