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枫红叶蔚杏林黄,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师生近40人,迎着飒飒秋风,从西门南北校河的交汇处(桂韵)启行,沿着北校河开始疫情期间的分工会特色活动——“水石清华”之旅!
水利系97级校友,来自修缮中心的刘沫老师,从校河的源头讲起,北京五大水系以及万泉河的流经地域,其中就包括养育了三山五园中在战乱中唯一原样保留的园林——熙春园。
北校河的水源最早是从圆明园经水磨闸流进来,但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改造后,把以前的自然河道变为水泥箱(三面光),也成为校河主流,经西院、理学院、西操场、图书馆一直往北。南校河则成为景观河,到了二校门附近变为暗河,流经四教、地质之角的小水电站后与北校河合二为一,经过荷清苑往北汇入清河。
自古河流孕育文明,北校河也不例外,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工会副主席王春红老师沿河讲解了旧西院和新西院曾经居住过的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的大师,如王国维、陈寅恪、朱自清、杨武之、熊庆来、顾毓秀、吴晗等人的故事;她用自己的色粉复原画向大家展示了西院住宅。
熙春园被南校河和北校河包裹,包含近春园(荒岛)和清华园(工字厅周围)。刘沫老师就熙春园的建园以及园名园主的历朝更新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几代皇帝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向我们介绍了允祉与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史实与遗址(现今荒岛);王春红老师则继续用自己的画向大家展示清华园里的院落,再现了当年被拆掉的二院、三院和北院的遗址样貌;之后大家来到唯一按清宫营造法式复原的临漪榭上,欣赏了刘沫老师带来的阮奏快闪《睡莲》,田岩和庞东明老师朗诵了当年描写熙春园景色的诗,让师生们现场穿越回200年前,领略熙春园的盛景。
经过熙春路,就来到了古月堂、工字厅与水木清华,王春红老师介绍了这些古建筑的特色、相关清华大师的故事,以及水木清华镜烟斋戏台和楹联的来历;最后来到大礼堂前,将清华大学的建校历程与各时代建筑娓娓道来,并再次介绍大礼堂地下东北角的松鹤山房地基,再次证明了陈梦雷在熙春园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史实。
来到小水电站,刘沫老师介绍了上个世纪60年代水利师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造的这个清华园第一个水电站(现已废弃);沿此溯上就来到了地质之角。
水利系岩土所所长徐文杰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这个清华园里唯一的地质博物园。地质之角由81级校友捐赠,水利系张建民院士负责建造,含有三大岩类的286块原石,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大江大河,经过吊车轨道搬运,来到清华园。在其中的两块玄武岩北斗石柱上,镌刻着小爱因斯坦的手书座右铭和钱宁先生的中文翻译。作为清华园里唯一能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关系的人,钱宁院士是独一无二的泥沙研究泰斗。师生们在徐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大自然各类原石的特点和典型地质构造,拓展了地质知识。
最后,师生们来到新水406,刘沫老师再次为大家用PPT展示了校河的规划远景;徐文杰老师也向师生展示了散布在清华园中各处的岩石景观和人物雕塑。
四个小时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游览的师生纷纷表示,清华园呆了许多年,从水石和名人故事角度去了解校园却是第一次,希望这个导览活动能成为每年的保留项目。
摘录观众部分反馈:
郭红仙:这个游览讲解的角度很特别,让我知道了清华园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内容,感觉自己在校园白呆了三十多年(笑)------
陈一铭:从西门到新水,一路沿校河行进,了解了校河的“前世今生”,也知晓了未来的规划。校河养育着清华园的莘莘学子,也孕育了最美丽的清华园。熙春园、近春园,历史曲折坎坷,展现了中国审美艺术以及皇家园林造诣。有幸在最美校园中学习,无憾。
刘然:俯瞰那两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秋风萧瑟,水波几度流转,几度沉沦,像极了清华的历史,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了解校河的变迁历史,去体会学校的变化,趟过时间的河流,值得细心体会,方知它不止于肉眼测量的深度。
胡安康:早在高中时期就听闻清华园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园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让我对清华园的风景产生了一份十分特别的向往——想来清华园走一走他走过的路,赏一赏路边的风景,品一品清华园独有的一份意境美。我仰慕国学大师们的学识,好奇他们是在哪儿做学问、怎么做的学问,我是否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在清华园留下自己的足迹。而今天,我终于,十分有幸地,能和大家一起,在水石清华的参观会中,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去探访那份我憧憬已久的神秘。每走过清华园小路上的每一步,我都会去想,我是何其地有幸啊,或许在以前的某个时间点,有位大师就踏在这一相同的位置。听着“导游”老师们的讲述,我一边漫步着观察周围的风景,一边为清华园的历史感到不可思议。每当我想起国学大师们,我就为自己的幸运而窃喜,同时也默默地告诉我自己要好好努力,向他们学习,脚踏实地,默默努力。清华园的一下午过的很快也很慢,快的是我沉浸在自己的窃喜之中,不知时间飞逝;慢的是“导游”老师们讲述着清华园的一草一木,我们慢哉慢哉地过完了一个充实的下午。总而言之,这个下午,我不仅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了情感,增进了感情,更进一步了解了清华园的历史,为肩上增添了一份责任。吮吸着清华园的文化,我要更有信心也必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