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水无不怒石,山有飞来峰” 的怒江大峡谷河道中,连续五年,都可以看到一个身穿防水衣,手提红色水桶的年轻小伙子,皮肤黝黑,骨骼劲瘦,镜片后一双眼睛明亮而有神,双颊晒出朴素的高原红,他就是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博士后,也是2019年水木学者计划入选博士——周雄冬。
周雄冬2016年1月在怒江洪积扇上进行生态调查记录。
作为湖北恩施土家族出来的学生,周雄冬天生具有超强的野外生存能力,由于采集样本要去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流域,所以必然要面对高寒、缺氧这些问题。在4000米的高度走个平路已经很费劲了,更何况他还要带着大包小包的采样器械从马路边徒步数公里到河边开展工作,经常是江里采样一整天:太阳出来汗如雨下,太阳下去瑟瑟发抖,午餐馒头就榨菜是常事。举着手电把活蹦乱跳的小虫子从水里捉出来,一平米样点多的时候虫子有上千只,所以经常是一闭上眼睛眼前全是虫子在动------他自己回忆这些经历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在若尔盖湿地,被几只藏狗追着跑的经历,也忘不了在西双版纳雨林里清楚地看到一条蛇从自己脚边穿梭而过的情形。还好我从小就喜欢游泳,水性好,身体底子好,跑步速度也快------”从他爽朗的笑声中丝毫感觉不到这些经历带给他的后怕或者畏惧,是什么样的动力一直支撑着这位小伙子持续五年的野外科研。
周雄冬2014年4月在西藏嘎隆拉,冰碛物上小憩,
远方冰川发生极小规模崩塌。
高考前报志愿时,从小就喜欢游泳喜欢水的周雄冬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水利水电工程系,大二时又有幸参加了王兆印教授和邵学军教授带领的北京郊区河流生态实验,点燃了他对水利生态的兴趣,本科毕业推免直博时就选择了河流生态作为自己的博士专业方向。他说:“河流生态专业相对较偏,但同传统的水利水电领域相比有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优势,且是一门外业(野外调查)与内业(室内分析)结合紧密的学科,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
一旦选定目标,周雄冬就单纯跟着自己的兴趣和感觉,专注地做着自己喜欢的科研领域。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集中讨论了青藏高原边缘区河流地貌条件对区域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和群落格局的影响,获得2019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周雄冬是国内第一个系统整理此内容的人,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尺度研究特点。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了一种新发现的非常罕见的全新昆虫。
这个全新昆虫周雄冬昵称它为“冬冬虫”(Behningia nujiangensis Zhou & Bisset)是中国境内发现的首个无爪蜉科物种。谈到如何发现这样的物种,周雄冬说:“新物种的发现纯属偶然,本身我们在怒江做泥石流堰塞坝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大格局的题目,不会涉及到具体某个物种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问题。但是,我们在鉴定物种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长得很特别,从没见过的物种,请教了很多专业人士,后来经南京师范大学的蜉蝣专家周长发教授指点,才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小众,在国内从未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也不甚常见的蜉蝣类群。这里特别感谢王兆印教授和徐梦珍教授,他们鼓励我继续在这个内容上深一步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让我专门去怒江进行了两次针对新物种的调查。最终,怒江无爪蜉才得以问世。”
Behningia nujiangensis Zhou & Bisset野外活体照片。
(摄于2019年2月)
王兆印教授有一句话对周雄冬触动很深: “人这一辈子,要干一件让后人记得住你的事情。你死了,后人就把你忘了,那不行!”所以周雄冬始终记着老师的这句话。“几百年后,后人发现怒江无爪蜉,还知道有个叫周雄冬的人曾经发现并描述了它,我就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下这样的感受。
2019年7月周雄冬入选清华大学第一批水木学者计划。这在学术资源、交流机会、薪资水平方面都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这些基本保障让他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科学研究。周雄冬自己也说:“这些支持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我如果陷入一些基本的生存焦虑之中,就非常影响工作效率和科研动力。目前,我的计划是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未来能在Nature、Science级别的期刊上发表具有科学意义的论文,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河流生态学界的声音。” 博士后期间周雄冬从事了两部分的工作,一是进行河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进行生物群落栖息地适宜度模拟与评价的研究。这两部分从传统的生态调查和统计上升到更多的物理模型和理论层面,目前工作还在开展中,预计年末会有不错的成果。
在德国为期四个月的短期博士生学术交流对周雄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他去了德国顶尖的淡水生态与内陆渔业IGB研究所,德国人系统严谨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态度对他触动很大:“这里的人不像国内说的朝九晚五很养老,相反大家都会加班,但加班不是被迫的,而是因为单纯的喜欢研究。” 在德国的经历树立了周雄冬的自信心:“就河流生态这个领域而言,我们清华大学的研究进展并不落后于他们,我在向他们汇报我的成果后,他们也表示非常欣赏我们的研究,并希望能够进一步开展合作。”
2014年7月周雄冬陪同美国著名河流地貌学家Gary Parker教授
考察黄河源区河流地貌及生态情况。
按照周雄冬的规划,博士后两年时间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他的科研内容,因为他获得了清华大学-INDITEX可持续基金委提供的研究资助至2021年12月,所以还需要继续延期一年来完成。他说:“延期并不可耻,能完成自己的科研心愿和目标是最重要的!清华十年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潜移默化的,主要体现在看问题的格局和角度方面。清华的很多老师具有大格局、他们的人文情怀深深影响着我,让我看很多问题的角度相比身边其它院校的朋友们会有所不同,用他们的话讲,叫学者型思路。博士后期间没有什么让我觉得很困难的事,遇到最大的困难当然是这次疫情把我困在了家中(我是湖北人)。作为一个需要外出、需要进实验室的专业,没有数据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处理之前遗留的数据,克服疫情带来的研究困难。随着国家提出的一系列与生态相关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水利与生物学科交叉似乎成为未来水利科学发展的必然。未来的水利工程,要更多的考虑生态成本,算经济账,反过来,水生生物的保护区设计和规划,也离不开水利行业的理论和模型结果提供科学指导。这一交叉学科的难点在于,对研究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增大了一倍,而我个人对生物的专门学习还停留在大一的限选课——现代生物学导论。所以,未来需要我去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周雄冬目前在徐梦珍教授的课题组,他除了带领河流生态方向的团队外,还会协助徐老师进行SRT本科生研究指导,同时也负责课题组的“外交”工作——荣誉学衔教授Koen Blanckaert一直是他来负责接洽的,目前也正在和该教授一起合作申请一个生态水力学项目。
除了科研,周雄冬喜欢计算机编程以及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他说:“我自己有强迫症,喜欢把一些模式化的功能固定下来以避免每次的重复劳动,所以编了不少处理生态数据的小脚本。对计算机编程其实算是又爱又恨吧,特别是debug环节,嘴上说着不喜欢,实际debug的时候又变得废寝忘食起来。”
周雄冬是个乐天派男孩,平时喜欢养小动物,比如宠物刺猬。还喜欢唱歌,从七八十年代的怀旧金曲到00后才会唱的二次元亚歌曲,他都能哼上几句,但不幸的是工作人员贴出了“实验室禁止唱歌”的牌子之后,他只好改去做“浴室歌王”了。
周雄冬的博士后导师徐梦珍老师这样评价:“雄冬是个非常有理想又非常聪明的学生,悟性很高,而且技术上肯钻研,只要交给他的科研任务绝对放心。他同时又是个小暖男,很愿意培训课题组的学弟学妹共同进步。目前希望未来能够开拓水生态河流动力学这个新方向,从研究方法到基本理论,实现从零到壹的搭建过程,在国际上做引领者!”
祝愿周雄冬博士能够在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上越走越好,走出中国,迈向国际!
2016年8月若尔盖湿地,周雄冬背负设备徒步前往目标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