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系雷慧闽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微信图片_20191115092502_副本.jpg

雷慧闽,工学博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学士学位。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WOS H-index为18。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4)。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国家精品课教材1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和《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杂志编委。


雷慧闽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生态水文学。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态安全和水安全。为此,雷慧闽作为骨干于2005年开始参与建立了涵盖我国北方非湿润区所有典型生态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生态水文观测站网。该站网采用国际先进仪器和技术,是我国较早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的观测站网之一,于2019年9月18日获教育部认定,命名为“北方缺水地区典型下垫面生态水文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建站十多年来,雷慧闽坚持开展连续的野外观测工作,获得了高质量、长系列、第一手的气象、水文、能量和生态数据。根据生态水文观测所揭示的典型特征和机理,雷慧闽实现了生态过程与流域水文过程的双向紧密耦合,开发了新的生态水文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生物量和叶面积的变化,且能够用于预测未来植被的生长情况。此外,由于提高了流域下垫面水分条件的模拟精度,该模型对流域产汇流和植被二氧化碳吸收的模拟精度有显著提高。采用该模型,雷慧闽分别围绕“粮食生产与作物耗水”和“植被生态恢复与流域产水”这两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采用生态水文模型对植被在水文水资源变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尤为重视,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决策主要依据两个生态水文条件:植被生长状态和水分利用情况。因此,研究植被变化与流域水文过程的相互影响,对保护区域生态和水资源安全、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等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