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生:无悔选择,闪耀人生(转自学生采访)
20190815110712.png



王凤生,教授,1940年7月生,吉林省农安县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结构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同年留校任教。清华大学第六、七、八届党委委员、常委。1984至1991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校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美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91年9月至2001年7月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院务委员会主任。1997年1月至2002年9月任院长、院务委员会主任。2002年11月退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的人生,经历三次转折,一次是毕业分配,一次是从水利系去工字厅,一次是从清华去北京电影学院。


1

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同于如今面临众多选择的清华同学们,“我们大学毕业时,由国家根据需要分配工作岗位。先是每人按自己的志愿填一张表,最终由组织决定分配你到哪里去工作。我第一志愿选择了深山综合考察队。这个工作,每年8个月在野外,4个月在室内。是很艰苦的工作。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普遍的想法。”“但分配的结果是留校作教师,我的另一位同学去了那里。”

王凤生老师人生的第二次大的选择,是由水利系的教师到学校机关工字厅,从事党政工作。他当时想在系里当一名教师,搞业务,不愿意去做党政工作。虽几经努力,组织上仍不同意他个人的意见,“我服从组织的决定,放弃个人的要求,去到工字厅任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1991年,王老师又服从组织需要,由清华大学调到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担任党委书记、院长等职,一干就是12年,于2002年,在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休。


20190815110722.png

王凤生老师为同学们做分享


2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


说起如何从水利专业改行去了电影学院,王凤生老师感触颇深:“我认为人生要有多种经历,每一次经历都是全新的学习,经历是财富。”到电影学院后,王凤生老师跟学生班级听课,请相关专业老师来给他单独讲解,到摄制组去,努力学习电影。

电影学院工作的经历,使王凤生老师对艺术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对清华教育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一个事物,往往需要跳开去,鸟瞰,方能看得清楚。这是王老师讲给我们的他的切身体会。


20190815110736.png

同学们认真听讲


3

只求做大事 不求作大官


王凤生老师在清华学的是水利专业,但一辈子从事水利事业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但这并不等于清华的书白读了,“我能够完成这许多工作,是清华教育的结果。清华教给我的是它的精神,它的传统。是无形的东西。看似无用,实乃有大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在择业的问题上,每个人当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但第一位的确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确选择之后的不懈努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人的责任。时代需要大家有更加宽阔的眼光。目前,同学们总体上是处于准备阶段,为未来做准备。要尽可能学习更多的东西,严格说来,做多少准备都是不充分的。只求做大事,不求作大官。争取为国家,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这是王老师寄希望于我们的。


20190815110748.png


2018年5月18日,水工73班团支部于三教1107召开“清华人新时代的使命与抉择”主题团日。通过聆听王凤生老先生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学好专业课程,践行清华使命,73水利人愿意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


供稿丨水工73班团支部

编辑丨徐紫彤

审核丨张 饶   张紫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