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评选自2018年4月启动以来,经院系同学提名、全校同学复评投票等环节,共评选出42位“良师益友”。
水利系傅旭东教授荣获此称号。
傅旭东老师简介
傅旭东,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副院长、教授。安徽无为人,1996年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环境工程系双学位本科毕业,200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助理研究员;2003-2004年赴加拿大Regina大学访问研究;2004年底任清华大学副研究员;2009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2013至今担任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副院长。主要从事水沙两相流、高含沙水流、泥石流、流域与河流系统演变、山洪灾害防灾减灾等研究,为水沙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成员。发表论文150 余篇,其中SCI 源刊44篇、EI 收录78 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10)、WASER(世界泥沙研究协会)期刊最佳论文奖(2007)、第13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0)、第12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第三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5)。
傅老师带领同学们考察京郊小流域山洪防治情况
傅老师和水工72班同学在一起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傅旭东给同学们的印象是既严格要求又温和包容。亦师亦友,如父如兄,学生们谈起与傅旭东老师之间的点滴会有这样的感慨。
每次找傅老师汇报工作,老师都会很亲切地询问最近的科研进展,遇到什么问题;傅老师边听边和我互动讨论,有时会要求我在办公室的白板上推演相关理论公式,和我一起进行深入分析,并和以前自己的成果进行类比;身为工科教授,傅老师不仅着眼于研究实际中的工程问题,而且拥有非常扎实的数理功底,令人深深佩服。
——学生 高然
只要老师没出差,每天早上都比我们更早到实验室,老师办公室的灯,也总是亮到深夜;老师用自己的午休时间指导我们科研,周末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召开组会,不知道牺牲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机会。傅老师非常重视北京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问题,为了掌握山区流域情况,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开车带领组内同学去实地查勘,为了搞清河道行洪阻力问题,常常一个桥涵一个桥涵的量测。为了选取水文观测站点,傅老师亲力亲为,对每个可能的村落、山头、河段都挨个步行查勘。野外工作本身非常辛劳,傅老师仍要一丝不苟完成。这样认真负责得到的科研成果让人信服。
——学生 杨飞
即便傅老师公务很忙,但也时刻关心着我的科研进展。具体的讲,傅老师非常喜欢阅读文献,尤其是业内顶级的期刊他都会定期阅读,每次读到适合我方向的文章,都会下载下来,事先构想出关于这篇文章的几个要点和几个值得关注的重点记录下来并发送给我,这也让我的科研工作进展不小。再有就是每当阅读完文章或有新的想法与傅老师讨论,我都会见面或邮件老师内容,当面讨论的话,不论傅老师当时在做什么,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迅速切换到学术模式跟我讨论,往往这一讨论就是2小时,想法得到及时讨论的效果是极好的;如若傅老师外出开会,那我便会发送邮件,傅老师会第一时间回复我,但他需要去思考,因此,会在当天把思考的结果也反馈给我,而当我看到回复邮件的时间时,大都是在凌晨,让我非常感动。可能许多的教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天的时间有限,那如何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呢?傅老师给出的答案就是,自己更辛苦些,自己更累些,也要给学生思忖再三的建议,帮助他完成他的学术之路。
——学生 薛源
回想过往的几年,有太多瞬间太难忘——凌晨三点回复的邮件、密密麻麻写满叮咛嘱咐的文稿、清芬听涛万人的约饭、焦急皱起的眉头和宽慰鼓励的微笑……傅老师给我们无私严慈的爱,教会我们为学为人的理。面对他的勤奋严谨,心中常怀愧疚;想起他的温和包容,又升起无限感激。谢谢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学生 宋云天
傅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新生导师。我与他的第一次面谈是在军训的时候,新生导师茶话会之前,老师因为茶话会无法出席提前与我们交流。我们从下午四点一直聊到晚上七点,等到教师食堂里的老师快走完了我们才离开。那一次谈话,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水利真的不只是在修大坝。傅老师的语气一直是平和的,第一次见面时他讲起他在汶川地震后抢修堰塞湖的事情,似乎只是做了一些勘测工作,没什么大不了。但也是在汶川十年祭的时候,我们才明白那时的惊心动魄。作为团支书,我也深深了解傅老师的繁忙。甲团评比之前我邀请老师,得知老师可能有要事难以赶到。甲团现场我正在准备讲稿的时候,老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正在赶来,应该不会错过我们班。”,最终还是赶在班级展示之前到了现场为班级助威。
——学生 阮方正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活动自1998年活动开展以来,至今已历经了20载光阴。活动旨在通过广大研究生投票选出心中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传递导学关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