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科研理想:水利系本科生研发智能气球获大奖

                                              智能气球

    飞行一直是人类追逐的梦想,随着智能城市概念的提出,空地一体化的快速信息获取技术的需要越来越急迫。目前的空中设备多为卫星、无人机、四旋翼飞行器等,但这些飞行器很大一部分能量用来抵消自身重力,所以其功耗大,工作时间短。而气球作为一种低耗能的飞行器材,可利用氦气提供的浮力平衡系统的重力,故仅需要很小的动力即可用来抵消空气阻力维持其运动,所以成为很多研究者新的对象。

清华大学水利系2013级本科生苏洋、陈科迪、魏强强三名同学针对传统气象气球加以改造,对其飞行进行控制,从而不仅延长气球的使用寿命,使其可回收利用,更可以依此实现更多的功能。他们研发的“智能气球”不仅可以升空、着陆、悬停、航拍,还能实现PM2.5不同高程的浓度检测、大气成分分析与精准降雨等功能。

智能气球的缘起

20157月,苏洋、陈科迪与魏强强三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水利系的科研项目,在河流研究所李铁键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水汽的高空传输过程。

在当下,观察水汽在高空传输过程,可以用最热门的四旋翼无人机,也可以通过最传统的高空气象探测气球。前者价格高昂,且受能耗、载重量的多重因素制约,后者虽价格便宜,可一旦放飞就无法收回再利用,气球在一定的高空会自行爆裂,在某一高程只能进行单次测量。且迫于单次放飞只能进行实时传输的压力,通过气球所能收集的数据着实有限。


                                          陈科迪(左)苏洋(右)

在激烈的商量探讨过后,团队决定自己研发一种智能气球,能放飞还能降落回收,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高空数据,不仅能耗小,在空中停留时间长,更极大地丰富了数据的收集量,可待气球落地后进行传输和分析,不受实时传输的容量限制。且若试验成功,亦能够增加许多后期的功能,将小小的气球发挥出巨大的效用。

                         实验中的一波三折

光有构思还不够,实践方能出真知。

研究团队通过淘宝购买了5个气象专用气球。直径从1米到3米不等,为了升到高空之中,气球中所填充的一般为分子量小的气体,如氢气和氦气。基于氢气有爆炸之虞,苏洋等人最终选择了氦气作为填充气体,“800块钱一钢瓶,一米多的气球可以充大约四次。”此外,为了检测气球的水平移动与垂直升降速度,团队购买了GPS和温度、压强传感器,而为了实现通讯和控制,则准备了微型处理器与GPRS等电子硬件。所有的材料并不是一步购买就能到位的,每当购买一个新的硬件时,团队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操作验证,以检验其合适性,有的硬件在地上测试的时候效果良好,一上天就不能用了。在挑选合适的传感器和测试器上,光是阀门和泵就买了不下十种。硬件的调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脉脉

                                          脉冲控制悬停原理图

但光集齐硬件还不够,软件系统也是科研中的拦路虎。从零开始制作复杂的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对于毫无电路学、通讯学基础的水利系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陌生的领域里进行探索,除了李铁键老师给出的大方向的建议以外,只能自己买书,进行单片机的学习和实践。在项目开始推动的最初几个月里,陈科迪几乎每天都要去实验室学习编写调试代码,早出晚归,多的时候一天代码甚至要写上千行。此外,电路板的绘制,无线通讯的基础原理,也在团队成员孜孜不倦的学习下,被逐步掌握运用。

                                                                        智能气球飞行过程模拟

201512月末,在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团队第一次在校园内进行气球放飞。由于飞行的高度高达300米,苏洋等人担心气球会一去不复返,别出心裁地拴上绳子才进行放飞。在高空之中,智能气球很快出现了问题,传感器的耐寒度和电池续航时间都出现了问题,只能一次次更换试飞更换试飞,以矫正。但随着多次试飞调试,气球的性能越发稳定。20164月,在李铁键老师的联络牵头之下,研究团队第一次到天津蓟县进行野外的放飞实验。在空旷的平原上,气球逐渐平稳升空,数据传输稳定,就在众人以为实验将圆满完成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由于此前多次校内实验都很顺利,研究团队放松了警惕,此次放飞并没有给气球拴上绳子,就在气球即将降落之际,突然出现了一股强风,将之卷到天际,实验人员只得目送气球渐渐消失。在对此次失败进行仔细的分析之后,团队得出结论:虽然突遭强风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也同时暴露出了气球泄气速度过慢导致自然环境抵抗力弱、升空后只能降落无法调整姿态的缺陷。“之前在学校里实验,教学楼相对密集,没有空旷的自然风,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苏洋说。

                                               智能求改进版控制系统

                        智能气球前景展望

在吸取了此次的教训之后,研究团队将气球的泄气速率和控制、通讯系统都加以改进,得到了性能更佳的“智能气球”,可以被运用在监测PM2.5含量与CO2含量随高程的变化关系,并进行了航拍测试。

最终,“一种可控升降和落点范围的多功能智能气球”项目在清华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学技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给研究团队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而项目从无到有的进展过程也给成员们带来了不小的成就感。但在苏洋看来,“智能气球”的征程才刚开始:“智能气球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城市巡逻,采集高空气体样本带回地面进行精确分析,携带碘化银至高空湿气团实现精确人工降雨作业等。气球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气球这个原始的飞行工具带来新的活力。”

                                                                                 智能气球拍摄的全景图                  


                                                                                               (水利系校友会学生记者王晓维、尤日淳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