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六届水利创新大赛圆满结束

2014年9月19日上午,水利系科协在新水327举行了第六届水利创新大赛的终审答辩展示会,本次答辩共有9支队伍参加,经过精彩而激烈的答辩和评比,最终由评审委员会评出本届大赛的各个奖项,至此,第六届水利创新大赛圆满结束。

本次终审答辩会的评审团老师有岩土工程研究所的张建红老师、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的丛振涛老师、胡宏昌老师,河流研究所的魏家华老师和来自水力学研究所的刘昭伟老师。评审团根据参赛队伍提交的文档材料和现场展示从文档材料、理念创新、完成情况和现场展示四个方面给出分数,结合中期审核的成绩评出本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此外,工作组还邀请到了水利系的一些具有优秀科研成绩的学长学姐们,他们组成了终审的单项奖评审团,他们将决定出四项单项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实验奖、最佳人气奖和最佳论文奖)的归属。

答辩会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主持人介绍了终审答辩的程序规则与评审方式后,答辩会便进入了严肃而精彩的展示环节。各组的答辩顺序是赛前工作人员随机排序的,第一个是李轶博组的“清华校园实时气象查询系统开发”项目,该项目是选手基于SRT项目的进一步引申,内容是对清华实时气象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和发布,已经投入使用,其气象网站在学校里也受到广泛关注,评委老师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问题向答辩选手进行了提问,轶博同学的精彩展示也受到现场观众的好评。随后的队伍也对其项目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本届水创的参赛作品涉及面也十分广泛,有水利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如“往复流作用下沙纹上涡动态过程”、“荒漠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研究”,有社会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分析,如“PM2.5与气象要素相关性研究”、“海底溢油模拟系统研制”、“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行为属性识别技术”,也有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溃坝波洪水模拟实验”、“微距分布式光纤测温传感器制作”、“基于仿生学和LBM的工程隧道通风自然通风可行性研究”。答辩队伍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开放的创新思维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评委的精彩点评与提问也使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在与选手的对话中不断擦起思维的火花,也有老师为一些作品的再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使学生科技作品能释放更大的能量。

答辩展示后,水利系副系主任张建红老师对本次答辩展示会做了总结发言,对每一组参赛队伍分别进行了点评,对同学们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现在同学们在科研上做的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什么是科研、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向工程要投入更多的思考。还对现场展示的逻辑能力、文档材料的书写、参考文献的表达等方面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他老师和学长也对各参赛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科协的本次组织工作也表示赞赏。

经过评审团的评定,结合中期答辩的分数,赛事产生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还评定出四项单项奖。

第六届水利创新大赛旨在活跃系内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工程实践创新氛围,丰富同学们的课外学术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水利工程项目为背景,采取开放式命题,支持紧密围绕水利科学研究前沿、注重结合社会需求与实践的课题参加比赛。大赛自2013—2014年秋季学期第十二周启动以来,共有20支项目小组参赛,经过了启动交流、过程跟进、中期答辩、终审答辩等环节,在所有参赛队伍与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不断地成熟与创新下,水利创新大赛已经逐渐成长为水利系本科生科研创新的一面旗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