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 | 且行且思,路在脚下

航拍长江上游_5795522.jpg

200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致信张光斗先生,祝贺他奉献祖国水利水电事业七十周年和九十五岁华诞。那时,我正在系团委实践组工作,当时的实践副书记王博师兄,是一个想法很多、工作也很有热情的人。记得一次在我们的实践组例会上,王博师兄提出来:“要学习张先生的精神,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开个座谈会,我们实践组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读书行路,我们能不能组织一支实践支队,通过实践去学习体会张先生的精神呢?”他的想法一提,就得到了我们的赞同。于是开完会,我就去找到了孙挺和谢磊,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他们的响应和支持。实践,在大一大二的学生心目中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没几天,我们又找到了王睿、郑文炜、吴岱峰、武明鑫、贾慧、丁宝弘、王云彬、马原、李卓玉、吴辉,一行15人的实践支队就这样成形了,而且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追寻张光斗先生足迹实践支队”。

出发前,我们请来了系里的王光纶教授与我们交流,王老师是张先生的学生、同事、助手,他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张先生的故事,从其严格的教学风格到其对学生家人般的关怀,从修建密云水库到建设三峡大坝,通过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张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更加立体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实践,我们还邀请到了校党委书记胡和平老师做我们支队的指导教师,胡老师出发前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什么是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要追寻什么?或许,大师应该是成就了大事业的人;或许,大师应该是有大胸怀的人;再或许,大师应该就是大师,因为一般人无法企及……然而,它们好像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辗转于口头间的传说,甚至,只是我们浅薄的印象。车轮的行进提醒着我们在路上。既已在路上,那么,让我们去感知、让我们去发现,究竟是怎样的足迹踏出了一条大师之路。

2007年7月28日,我们支队东西两支分队从北京出发,分别奔赴江苏南京和重庆,开始一段追寻大师足迹的旅程。

1. 何人不起故园情

车行在路上,东线分队第一个目的地是张家港市的一个社区——鹿苑镇,因为这里与大师有着直接的血脉关联,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与期待。剥离了深峡大坝的宏伟背景,脱离了那些刚毅与高尚的尽情渲染,先生的形象和故乡这个温暖的词汇相连,我们感觉自己开始走近这位老人最“生活”的一面,最温情的一面。

“反正我就是鹿苑人”,张先生一句平淡的话有着记忆中的温馨和思乡的情怀,将这条小小的街道嵌上了家的光芒。上午的阳光刺眼,踏在现代的柏油路上,我们的思绪被拉回百年前,去感受一个百岁老人印象中的鹿苑,去感触那些记忆的倒影。

进入鹿苑镇那小小文化馆的一瞬,我们还是被震惊了。沿着墙壁,许多展板整齐排列开,众多鹿苑镇的名人就在这方寸之间,向我们展示着其别样灿烂的人生经历。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头衔与称谓,有着各种各样的深刻与崇高。于是,在我们的眼中,小小的鹿苑就在这些鹿苑人光芒的折射下,逐渐被放大。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家乡是看的见的祖国,祖国是放大了的家乡。”张先生少小离家求学,接受过家乡怎样的熏陶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先生一生爱国为民,无疑是倾毕生心血写了个大大的“家”字。那么,鹿苑镇这位母亲,怀拥着这样一位游子必是自豪而欣慰的!

何人不起故园情?

站在文化馆里张先生的照片前,在厚重的文化氛围里,我们再一次向老先生致敬。

2. “桃花”依旧笑春风

8月3日,西线分队一行7人来到了桃花溪水电站——张光斗先生早年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批小水电站之一。

走在去桃花溪水电站那湿滑的小径上,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窄窄仄仄的石板路竟会通向我国水电史上一段开创性的历程。让人不禁感慨,历史告诉了我们太多,时间却也掩盖了太多。把视线从脚下的青苔小道上移开,延伸到周围葱郁的峡谷,仿佛能看到当年张先生和众多工人筚路蓝缕、开创我国自主水电事业的奋斗场面。八月重庆乡下的小道,我们一行每个人都是汗透衣襟、气喘吁吁。不难想象60多年前,以张先生为代表的开拓者们,是如何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桃花溪等一批小水电站的建设的——你仿佛听得到当年工地上热烈而动人的劳动号子,看得到油灯豆大的星火下张先生们是怎样完成设计的……

有些曲折的山道阻碍了我们直面桃花溪电站的尊容,机组隆隆的轰鸣声却提醒着我们桃花溪电站就要到了。原来,那段历史依旧生机勃勃。来到桃花溪电站,你丝毫看不出它与一般小水电站相比有何特别之处——灰色的砖瓦掩映在葱郁之中,还有一如来时那湿滑的石板路,只有大门口“桃花溪电站”五个金色大字格外锃亮。走进电站厂房,却是另一番景象,新式的机组、先进的控制室,只是那个露出铜锈的1991年发给当时电站运行组的表彰牌,才让人觉得这座电站有些历史了。尽管有历史,但桃花溪电站并无半点衰色,自投入运行以来它一直发挥着作用,特别是2002年还进行了扩容,在新时期作更大的贡献。

回望一眼绿树掩映之中的桃花溪,我想“大师”的“大”,或许是因为成就了大事业,但这个“大”也少不了“小”——如果没有桃花溪这些几万千瓦的“小”,是无论如何也成就不了百万、千万的“大”的。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第一批水电人开疆拓土,到建国初期艰苦奋斗,一步步从小到大,到现在中国水电装机已达2.5亿千瓦,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全部投产,这就是“大、小”之间的道理。

今天,“桃花”依旧笑春风。而我们,继续上路,且行且思。

3. 且行且思

一路走来,我们不仅循着张先生的足迹,更是惦记着张先生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水脏”、“水少”。实践期间,无锡蓝藻爆发的阴影还令人心有余悸,重庆不期而至的暴雨又让这座刚经历过百年大旱的山城陷入关于洪灾的另一个百年反思中。且行且思,不能不谈的是当今的水问题。

初到无锡,迎接我们东线分队的就是蓝藻那特有的恶臭。五里湖靠近岸边的水里仍然飘着蓝藻,绿绿的,纠缠在一起,随着水波变化着它的图案,这种最简单的生物竟然拥有最强的生存能力,而它们的大量死亡则可以造成“举世瞩目”的灾难。那些小小的细胞让无锡瞬间出名,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曾经因美丽而著称的太湖上。尽管今年蓝藻爆发引发了举世关注,但蓝藻问题的由来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太湖的蓝藻实际上年年都要爆发,或轻或重、或早或晚,它都成了无锡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今年的水污染危机出于偶然,可又让人无奈地看到种种必然。面对经济发展,面对资源危机,面对污染,我们不禁想问——前路漫漫,何时峰回路转?

然而,来不及谈峰回路转,重庆极端的大旱到大涝的转变已让这座山城越发感到自己水利设施的薄弱。重庆现有各种水利设施共有20.01万处,5座发电站,水库2786座,其中中型水库52座,大多数是直辖后新建的。在建的还有泽渝工程、滴水工程、观音洞水库(防治水污染)、山江水库(用于抗旱)等24座大中型水库。由于历史欠账多,重庆市水利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差距很大。全市至今没有一座大型农灌水库,中型水库量少个小,人均蓄引提水能力为135.5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1%。全市还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没有解决,按当时的供水能力,全市有10余座县城、近500个乡镇在2010年左右将出现严重缺水。少了必要的水利工程,造成的局面就是——水少了不够用,水多了留不住。最终的结局就是,水未兴利、反而成害。

在种种水问题面前,我们这些水利人怎么办?通过与众多水利专家的交流,两点意见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首先,水的问题终究要通过一定的工程手段来解决。其次,当今的水利人要注重“软知识”(水利方面政策法规)的学习。这要求我们不但要把“硬”的工程知识学到手,还要多了解“软”的政策法规,要在更高的角度认识水问题,思考水利事业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水问题,不是解方程、列算式的问题,往往是一些“软”问题。关于水权、水资源调配等等问题,没有全面发展的眼光、没有对政策法规的清楚了解,是处理不好的。但是,认清了问题,理顺了体制上的关系,没有过硬的工程知识,以水兴利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于是,这就对我们这些水利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钻研书本,还要考察了解社会。

看来,非但“智者乐水”,以水为乐、以水兴利更是需要智慧的。

4. 他不是一个人

出发时,我们是在追寻张先生的足迹;在路上,我们发现大师的足迹旁也有更多的足迹值得我们去追寻。无论是各条战线上杰出的清华校友,还是执着于江河情的众多水利工作者,都是我们这些年轻的清华水利人的榜样。

成勘院原院长胡敦渝学长,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在他的面前,你根本无法想到众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出自他的手下。也是他,在母亲病重时不能尽孝道,仍然惦记着他的工程,演绎了不同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另一段佳话。他告诉我们,做工程要严谨,就像张先生一样,或许工作量比马马虎虎去干大了一倍,但做出来的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南科院土工所郦能惠老所长曾是张先生的学生,对于张先生他了解颇多。他说,学习张先生就要少讲一点他的丰功伟绩,而要认真学学他的精神——他的正直不阿,他的勇于谏言。郦老师告诫我们,清华人要做抵制学术腐败的先锋,“要做就要做响当当正直的人”。

川大软件学院院长王明辉学长,经历了经商、从政、治学的不同转变,丰富的经历令人咋舌。对此,他很坦然地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讲求丰富。这个丰富指什么?学识的丰富、修养的丰富和经历的丰富。前二者需要自己去培养,而经历只能靠历练。年轻人,不妨多闯荡、多历练。”

成都市软件事业推进办公室主任徐传峰学长,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小事中演绎着不平凡的精彩。“作为一个清华人来讲,就要踏踏实实做一个事,在任何一个战线,在任何一个行业,能够把自己的精力沉下去,然后认真去对待这个工作,都会对祖国、对国家有所贡献。”对于基层工作,他如是说。

无锡水利局朱喜工程师在太湖工作了20年,投身于太湖规划和治理的事业中。对于他,太湖水宛若亲人;谈到治水事业,他感情至深。他也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水利人提出了他自己的期望:“懂水利的人,都要懂水环境,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更重了”。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太多太多人,听到了太多太多事。听人心,我们震撼不已;忆往事,多有峥嵘岁月。我们眼中的张先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大师的形象,更多的,他代表着一批杰出的清华校友,在他们身上同样闪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光芒;他代表着广大的水利人,他们的足迹经过之处,全是江河颂!

5. 路在脚下

2007年的实践已经悄悄远去,路,却在我们的脚下延伸着。从鹿苑镇到桃花溪,从三峡到二滩,一路走来,是张先生的大师风采——他的严谨求实,他的爱国为民。实践给我们留下的绝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大师的足迹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拓宽自己的人生之路。

后记

时光飞逝,当年的实践队员已各奔东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奔忙,像遇见的那些学长一样,在科研院所、在金融机构、在工程一线。作为学生,实践是难得的接触社会体悟专业的机会,那时的我们或许青涩,却也尽力敞开自己去观察和聆听,也许就是旅途中的一段故事,一句感想,一次交流,让我们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现在的我们身处各行各业,但结下的友谊历久弥新,我们当中有的成为了合作伙伴,有的成为了人生伴侣,偶尔回想起那时追寻大师足迹的脚步,还有让人开怀大笑的美好回忆。再回首,不知我们是否再一次获得了实践的意义,也许是求实奉献的精神,也许是聚沙成塔的奋斗,也许是乐山乐水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拥有面向未来、继续前行的勇气。

本文写于2012年,后记完成于2020年。

作者简介:

陈松贵,2005级,曾任水利系团委副书记、2007级辅导员,水利系研究生团总支书记,现就职于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

武明鑫,2005级,曾任水利系团委副书记、党建辅导员、研究生团总支书记,水利系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现就职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孙挺,2005级,曾任水利系团委副书记、2009级辅导员,现就职于英国雷丁大学。

1_副本.png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