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集体 | 弓扶元:回眸清华,不改初心

毕业10年,至今我仍经常梦到14年前去清华报道的那个午后。那天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蝉鸣声中我带着行囊走进清华,那一刻我想象着自己是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士,没有一丝的胆怯或彷徨,只有满心的兴奋和激动。从那一天起,我成为了“清华人”,成为了“水工71”的一份子,属于清华,属于班集体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身上。

微信图片_20201203102729.jpg

开心的毕业旅行,前排左4弓扶元

2007年,我进入水利水电工程系,开始了大学生活。当时我们班级一共有29位同学,其中除了6位女将,其他的都是大老爷们。我来到清华后的第一感受是:清华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我至今还记得,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告诉我们,清华人要上大舞台,要怀抱着成为“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的理想去努力奋斗。那一刻,我一边被清华前辈们的经历和成绩所震撼着,一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其中的差距。从那时起,“做合格的清华人”这样的目标和信念就像一粒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只要拥有了属于它的土壤,就可以生根发芽。而且,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从各地考上来的优秀学子,每一位同学的身体里都迸发着强大的力量,在水工71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比着、拼着,努力地学习新知识,不断积极地参加各种各类的实践活动,期待着能在不断的努力中丰富和完善自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大二的每天晚上,在上完自习后,我和室友们都要去操场再跑上3000米,一边跑一边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我们互相鼓励,取长补短,不是各自为战,而是携手并进。“流最臭的汗,说最狂的话,坚持最基础的事”是我们当时的口号。虽然现在想想感觉有点傻气,但是那长长的跑道和西操昏黄却温暖的灯光,成为了我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班级氛围下,我浑身像打了鸡血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集体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兼容并包,厚德载物。大二下学期,我先后经历了期末考试失利和GRE考试失利。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蒙了,我突然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了。我一直以来树立的信念和目标还能实现吗?一直怀有极大信心的我突然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我当时的班主任,李丹勋老师像是看出了我的迷茫,经常找我谈心,刚开始我不知如何表达,都是李老师在讲“单口相声”。他给我讲他的经历,讲对社会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我慢慢地放松了下来,也开始跟老师交流我的想法,谈我的目标。除了老师,我还特别地感谢我的同学们,也许这就是清华的底色吧,大家不会去嘲笑任何一个“不同的人”,“掉队的人”,或者“异类”,相反,每一位同学在锐意进取的同时,从不藏私,不吝啬于去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在我迷茫困惑的这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大家最大的善意和鼓励。现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郭波教授,当时是我的室友,在我彷徨的那段时间里,他像个老妈子一样,每天在我身边念叨“该上课了”“水力学的作业该交了”“英语考试报名了吗”等等。大三时国际处有一个去美国南加州大学暑期交换的项目,我虽然很想参加,但是根本鼓不起勇气去争取,也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又是波同学,他在自己准备的同时,天天拉着我去图书馆,去查资料,去准备面试。结果最后可能因为我有GRE成绩而他还没来得及考,反而是我争取到了这个宝贵的交流机会,他自己却落选了。当时的我非常不好意思,可是他却只是爽朗一笑,豪爽地说:“你先去,爷稍后就到!”还有刚、小黑、峰兄以及水工71的每一位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四年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但是志趣相投,更是互相促进,即使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质,不同的性格,现在从事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在清华,在水工71这个大家庭的四年时光,已足以教会我们什么叫做宽厚,什么叫做包容。现在的我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我时常想起自己在集体里的这些经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用固有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价值,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包容。我想,这也许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教给我的一个道理吧。

微信图片_20201203102741.jpg

毕业时礼堂前与李丹勋老师(左3)合影,左起:郭波、李峰、李老师、刘川佳仔、姜路野、弓扶元

除了自强和宽厚之外,集体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溯本求源,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当我还不知科研为何物时,清华曾给我上过深刻而生动的一课。那是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设立了一个SRT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我和其他3名同学加入了老师的项目。我们4个科研小白根本不懂什么叫科研,完全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入手。李老师交给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和科研有关的任务─翻译一篇英文论文。当时的我觉得这有何难?撸起袖子,大刀阔斧,有些是自己翻译的,有些是上网找的,拼拼凑凑交给了老师。老师拿到我们的报告后没说什么,只交代我们过几天后去取。当我们如约去取回自己的报告时,全都傻眼了,只见那长长的翻译论文上满满当当全是红笔批注,大到文章句意,语法错误,前后结构,小到标点符号,字体字号,段落空格,李老师全都批改过了。可想而知,这样一篇作业要耗费老师多少的心血?老师告诉我们,做科研,乃至以后做任何事情,态度是最重要的,细微之处应当格外注意。此外,扎实的基本功也是科研的基础,没有基础何谈“上层建筑”?当时的那一幕,就像是电影片段一样,即使过去了十多年,依然历历在目。可以说,清华奠定了我一生的科研素养,在毕业后赴国外求学时,每次报告都力求规范专业,第一次写论文时,即使是格式排版也会充分注意。国外的教授很感叹,问我是怎么做到把这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也做得这么好时,我总会把我在清华时的经历骄傲地分享出来。虽然现在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取得什么了不起的科研成就,但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工作岗位上,我始终坚守着集体教给我的“踏实实干”“认真笃实”的理念,希望可以在脚踏实地的研究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直至今日我已离开清华快10年时间了,这10年里,我有远赴国外求学的经历,有回归祖国工作的决定,曾经意气风发想大展拳脚,也曾为了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而深深迷茫。但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境地,在我心里,清华始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无论我站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我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它始终散发着迷人温馨的光芒。我虽如此渺小,但清华教给我的“自立自强”“厚德载物”“求真笃实”的精神,我将永记心间,并用它回报社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020年10月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1203102747.jpg

弓扶元,陕西西安人,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读本科,毕业后赴日本留学,2015年取得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及助理教授,2018年回国,进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