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脚下有路 ——记从农村走进清华的韩文亮老师

2021年的3月13日,连翘与迎春花虽已盛开,但晨风依旧带着料峭的寒意。6点半不到,住在荷清苑的水利系教授韩文亮已经走在去圆明园锻炼的路上。下午2点,在泥沙馆,韩老师接受了来自水利系8字班同学的访谈。

虽然年逾古稀,但韩老师却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这与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春夏秋冬保持晨练的习惯分不开。他曾写到:“我每天早上6点到圆明园锻炼,特别在三九严冬,漆黑一片,北风呼啸,有人感到寒风刺骨,无法忍受;我却感到全身发热,清风拂面,空气清新,这就是不同习惯下不同的感受”!韩老师现在已经76岁,仍然面色红润,声如洪钟,工作在科研生产的第一线。

1.jpg

家贫辍学、少年立志

韩老师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最北部的农村。这里处于苏鲁皖豫交界处,多是黄河淤积形成的贫瘠的沙土地,十年就有六年灾荒,他少年时因家贫交不起学费,曾经辍学两次,后来因为姐姐的资助,让他能够重返学校读书。正是辍学期间所经受的人间之苦,让他意识到上学的重要和重获学习机会的宝贵。经历三年灾害,亲人饿死、一天十几小时超强体力劳动、一天只吃一个菜团的饥饿------,他十二三岁时就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思考如何承担起破败的家。当时农村青少年要想有出路,只有两条途径:当兵提干,或读书考大学。韩老师无意中走上了读书之路!

读书期间,他很清楚自己智力平平,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才能赶得上。他在饥寒的情况下,经常学习至深夜,逼自己能够吃得苦中苦;面临家庭承担学费的重压,他利用周末或假期,做小工,赚取微薄的工钱,希望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

他从小就干惯了农活,又住在黄泛区,从小就参加了家乡兴修水利工程,看到水利工程建设对家乡生产的作用。看到水利工作者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可以带领指挥千军万马去进行水利建设,心里就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尊敬。高中毕业就报考了水利工程这个专业。

1965年七月的7、8、9日,他永远也忘不了这三天,这改变一生命运的日子。他现在都记忆犹新:因为家贫,买不起三角板、量角器和圆规等学习用具,他的一个远房表弟刘宝珠将家里的钢笔和学习用具借给了他,使韩老师顺利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了清华大学。

回忆苦难的历史就像揭开疮疤,韩老师写自己的自传时,每写到动情处,常痛哭一场再动笔。直到现在,说起饿死的父亲,谈起少年时备受磨难、欺辱,母亲、姐姐及乡亲的帮助,他仍热泪盈眶。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他说:“我一直以来教我的学生要感恩父母家人,如果没有他们为我们的付出,我们何来安心的学习。“

2.png

韩文亮老师的自传《路》

树立理想、报效祖国

来到清华大学,他遇到很多优秀老师、表现突出的同学,他不自卑,而是用勤奋拼聪明,花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去读书,他牢记父亲的话:“人勤地不懒”“诚实做人”,特别是身边的共产党员给自己树立了榜样,认为党组织内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让韩老师树立了要入党的决心,要以党员为楷模和榜样。就这样,毕业后,他在入党介绍人李树勤老师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日本、香港的人均收入远高于国内,韩老师意识到,“说到底是国家不发达,只有国家发展了,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正是为此勤奋工作,韩老师从80年代起,跟着导师,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管道输沙及管道输煤的研究。

清华大学水利系河流泥沙所从80年代初(”六五”计划),由钱宁院士提议,费祥俊、王可钦、翟大潜、韩文亮等老师就进行管道输煤的实验研究。尤其韩老师在缺乏项目及经费的情况下,通过申请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坚持这一研究方向,把固、液两相流及管道输送理论研究提高到一定高度,并把其理论应用到生产中,先后参与建成了多条输送铁精矿、红土矿、尾矿长距离管线的建设。

2000年后,他作为清华大学的老师,不仅参与了175公里长大红山铁精矿输送的管道工程,参与了135公里红土矿管道输送工程,还参与了长727公里、世界规模最大、地形最复杂管道输煤工程。该工程十分复杂,原设计五级泵站,每级泵站6台柱塞泵并联,采用密闭输送,即上一级泵站出口就是下一级泵站的进口,没有任何调压泄压措施,为了工程安全,在韩老师坚持下,在每一级泵站安装了一个大型搅拌罐,做到即可开路输送、也可密闭输送。另外,此管线从黄土高原下到关中平原,由于地形在几十公里内下降1500米,管道敷设坡度远大于水力坡度,在管线最高点形成负压,管道可能受气蚀或弥合水击的破坏,韩老师协助设计院,在管线出口加孔板消能站,在管线最高处安装空气罐(半罐空气半罐水),解决了这一难题。

韩老师做为技术顾问,自始至终参与了神渭输煤管线实验研究,设计方案制定,合格煤浆标准判别,设备选型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确定。目前该输煤管线已经试运行成功,实现了我国长距离管道输煤系列关键技术的攻克和突破。该输煤管线的建成,开创了我国多年来在铁路、公路、水路三种长距离运煤方式外的第四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较铁路公路更低,由于无抛洒,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他说起在工作方面的成绩,对自己的老师、同事都怀有深情的感激。他说:“这些年在科研生产上能做点工作,一是清华大学的平台及光环,二是老师、同事们给予我的帮助。”

3.png

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就是韩老师勤劳简朴的奋斗精神和树德立人的中华传统。韩老师同时也提醒道:有的人路越走越宽,有的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学识,而是他们的为人。厚德载物,只有有修养、淡泊名利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人帮助。

要自强不息,要有责任心

要注意个人的品德,不要贪小便宜

要孝敬父母,多陪伴父母

韩老师的谆谆教导,都是他人生的经验智慧。我们对韩老师的了解从这里起步,但韩老师已跨越七十余载的万水千山,桃李天下,通透豁达。

正值110周年校庆,向前望去,前辈们在开疆拓土,以待来人读阅丰碑!

4.png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