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家源学长,高级工程师,书法家,现任香港清华同学会副会长。广东佛山三水人,香港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後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後在内地从事水利水电工作三十六年,退休後返港定居。其业餘喜爱书法、赋诗、练气功等。多次参加香港书法联展及在《香港诗刊》《长青韻响》等刊物发表诗词和楹联,出版有《江河集》《清诗华墨》《未完集》《海洋集》等著作。
“攻读清华府,大禹印心间”,他,从小立志,希望为饱受洪水灾害之苦的家乡出一份力,从而报考了清华大学水利系。
“现场设计为方向,不亮明珠誓不还”,他,豪情壮志,为了祖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扎根大西北,沐浴着风沙而无怨无悔。
“老当更益壮,加鞭不下鞍”,他,热情满怀,从未停下为社会贡献的脚步,90岁依然神采奕奕。
他就是宗家源学长——一位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信念的可敬可爱的校友。
大禹梦 家国情
宗家源学长的家乡广东佛山三水位於北江畔,而当时的北江大堤十分薄弱,所以一到大雨天,河水猛涨,极易成灾。他是1931年秋天出生的,那年夏天三水就遭遇了一次五十年一遇的大水,大堤被冲缺,百姓深受水灾之苦。所以小时候祖母说他是水灾时捡来的,他还一直信以为真。
也正因为如此,他希望大学报考水利专业,学好本领,把家乡河流治理好,不受洪水威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开始,响应祖国水电水利建设的号召。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水利系新成立,因而宗家源学长也成为了第一批学生。在清华的校园裏,为求早日报效家乡、报效祖国,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後响应国家号召,他转读了二年制专修科,提前於1954年毕业。毕业典礼上,蒋南翔校长语重心长地教导大家,“人生的价值,在於为国家,为社会的贡献,贡献得越多,对自己要求得越少,就越有价值”,这句话他铭记心头。
毕业後,宗家源学长被分到西安,後来到宁夏,西北勘测设计院成立後,他便一直为发展西北地区的水利水电而工作。在大西北,他曾参加过灞河引水、青铜峡灌溉区、新疆可可托海水电站、喀什三级水电站排冰、甘肃碧口水电站等工程设计,並於1964年升为工程师。
在大西北工作无疑是艰苦的,但宗家源学长从未退卻,而是爭当先进。“贺兰踏缺战寒风”“风吹裂,黄沙蔽日遮星月”,这是他笔下的大西北地区;“白龙江畔月,常照湿泥衫”“戴月披星夜,携图急出征”,这是他日常工作的写照。曾经,新疆喀什三级水电站排冰设计时,正值1960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期,当时兰州粮食紧张,不少人都得了浮肿,设计院组团赴新疆所做的设计,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
1976年宗家源学长被调往广东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又参与汀江水电站、北江飞来峡水电站、深圳笋岗水闸、北江芦苞水闸以及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设计工作,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他参加了北江大堤的加固设计,因为这次加高加固,安全抵御了1993年的特大洪水,保卫了家乡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宗家源学长也因此感叹道:“终於实现了我读水利的初衷。“
“江河留笔跡,大漠印行踪。”这是宗家源学长对自己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历程的概括,他的设计《碧口水电站右岸导流洩洪洞》获得水电部优秀設計二等獎;他设计的國内首創高压隧洞鋼筋混凝士衬砌的分岔管,用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獲广東电力工业局一等奖、水利水电规划設计总局二等獎。这些成绩都是其一生的骄傲。
写字练功 笔耕不辍
宗家源学长不仅是一位水利工程师,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和诗词爱好者。
父亲是他的书法启蒙老师,他在《未完集》中回忆:“父亲的字写得很好……我学书法的过程,当然首先受到父亲的指导,他曾用正楷和行书抄写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的装订本……”此外,还有三位对他影响颇深的书法老师,第一位是在香港崇礼书院读小学时的陈崇礼校长,曾鼓励他並教他买来王羲之、苏东坡之书法家字帖来临写;第二位是家乡宗德煌举人後代“先生松”老师,日寇佔领香港的时候,宗家源学长曾逃难返乡,在私塾读古文和写字,笔墨贵,老师则叫他在大红阶砖上用水吊毛笔写字,从而练就了童子功;第三位是在庆保中学读书时的陈谦校长,其多次举办书法比赛,让他通过参赛提高了书法水平。
写字练功是宗家源学长认为的书法之魅力之所在。写书法既可以修身养性,带有力道的挥笔也是一种锻炼方式。隶书、篆书、行书、正楷他都能写,特别擅长行草和榜书。他还曾获邀在广播电台展示榜书创作,翡翠台对其做过书法专访和播放。
除了每年参加香港中国美术会会员作品展览外,宗家源学长多次参加香港书法联展及在《香港诗刊》等刊物发表诗词和楹联。他还在2008年举办了“宗家源刘加振书画展”。2011年为庆祝清华大学母校百年校庆,举办三场“清诗华墨——宗家源诗书展”,分别为3月份在香港大会堂,4月份在北京清华大学李文正图书馆,11月份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
由於从小对文史尤其是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宗家源学长的文学功底也是了得,曾於2003年出版过《江河集》,裏面收录了他创作的诗词和对联300餘首;2011年出版《清诗华墨》诗书集,再刊有新作100餘首;2013年出版《未完集》,这是一本本自传式的回忆录,言辞真挚,文笔平实简约。2019年出版《海洋集》,录有400首诗词。
即使已到90岁高龄,宗学长依旧坚持每日一首诗的创作,每天将自己的作品发在校友微信群中与大家分享。赢得校友们由衷的敬佩!
常怀感恩 回馈社会
回顾这一生,宗家源学长出生於战爭年代,历经了国家的困难时期,也见证了如今祖国的复兴之路。新时代下,其颇有一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他曾作诗云:“人生七十古时稀,八十而今不算奇。九十身强仍工作,百龄未是老头儿。”退休後积极投入到社会服务中。
1989年,退休後的宗家源学长移居到香港,並担任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的秘书工作,经常要提笔写字,其书法也有了“用武之地”,书法日益精进。除此之外,他晚上还兼任两个书法班导师:香港佛山工商联会和中华育华中学校友会书法班。
他将“清诗华墨”诗书展览中收到的贺金以及出售书法作品所得之款,分别捐赠予北京和新竹清华大学作为助学金;并在清华大学设有“清华校友——宗家源励学基金”,表达对母校的深情。
2016年他又联同区美珍、何绮莲、陈新三位书画家在三水家乡举办书画联展,将义卖所得,全数捐赠三水光彩事业促进会,奖励考入清华大学的三水学生。
宗家源(左一)先生书法作品在香港展览
此次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宗家源学长18幅书法作品参加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家·园”书画展,同时结束后将把作品捐赠清华大学。
“人生的快乐和满足,是在於所从事的工作,经过艰苦努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宗家源学长曾经这样写道,在其为祖国水利水电工程无悔付出时如此,在其为香港社会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为社会奉献”是他坚守一生的人生信条。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
1、华人经济订阅 2018年1期
2、2O14年11月《清華校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