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百川归海”系列访谈特别邀请了水利系1990级系友焦卫峰。祖国的许多大国工程中,都有他的身影,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詹天佑大奖等记录着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自强不息的清华烙印,始终无悔,他是投身强国伟业的清华水利人。
焦卫峰:清华大学水利系1990级本科生,现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一航局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深中通道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曾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港珠澳大桥工程等十余个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拥有两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资质和两个国家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
白鱼入舟,结缘水利港口
1990年,来自陕西省富平县的焦卫峰,带着对更广阔的世界的热切期待,考入了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考完试以后,感觉发挥还可以,就试着报了清华。”他谦虚地笑着回忆道。由于当时的信息通讯不发达,父母和老师在报考专业选择上也给予不了过多的建议,焦卫峰选择了服从调配,最终就读于水利系。从一开始对水利专业了解不多,到经过大学五年的学习,水利行业成为了焦卫峰为之奉献的事业。想起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的经历,焦卫峰坦言:“回顾当年在水利系的求学经历,我觉得很幸运。”
▲焦卫峰
鱼跃入海,投身强国伟业
到1995年,焦卫峰毕业的时候,清华取消了毕业生就业的计划分配,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模式给这一届的毕业生也带来了迷茫。当年中交一航局归交通部管辖,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是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恰好焦卫峰大四时选择了港口方向的课程,于是在一航局招聘时,他便怀揣着对海洋工程的向往进入了中交一航局。
焦卫峰从进入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工作至今已历时26年,曾先后参与和主持了京杭运河续建韩庄二线船闸枢纽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国投曹妃甸煤码头起步工程、天津海滨大道北段二期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南海国防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等十余个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如今他已从刚毕业时的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资质和国家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高级工程项目管理人员。
2007年5月,焦卫峰当时正担任国投曹妃甸煤码头起步工程的项目经理。曹妃甸煤码头起步工程项目的特点是技术难度大、综合性强,是集码头、港池航道疏浚和吹填等于一体大型港口航道工程项目,是支撑国家“北煤南运”的重要工程。这个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码头结构形式采用的是遮帘式大型组合钢板桩结构,这也是国内首次将30米长的HZ型组合钢板桩应用于10万吨级码头前墙的结构形式,也是国内最大的钢板桩结构码头,而且码头的施工组织和常规建码头不一样,是先建码头后开挖形成港池。码头采用的钢板桩全部为卢森堡进口,因为我国的钢板桩质量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焦卫峰在曹妃甸煤码头工程现场
钢板桩的沉桩是这个项目的难点中的难点,为了攻克钢板桩沉桩这个难关,焦卫峰带领团队想了很多办法,邀请了国内外的多位专家,经过反复试验,历经半年左右的时间才摸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工艺,圆满完成了项目,实现了按期投产。曹妃甸是当年北方地区的投资热点,涉及中石化、国投等多个项目,由于项目影响力大,当年正值劳动节期间,河北省省委邀请时任总理温家宝视察曹妃甸煤码头项目。后来这个项目也包揽了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和詹天佑大奖等各种建设领域的国家级奖项。
到现在焦卫峰校友还清楚地记得总理在现场的肯定和叮嘱:“你们一定要重视每一根桩的质量,让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总理的慰问对他们团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也终会成为焦卫峰这一生一段难忘的经历。“走过了这么20多年,基本上走遍了我们国家能建设港口的所有海岸线,还去过中东的阿联酋和沙特。现在看来,我当年的选择是对的,可以说充分发挥了我的特长,让我在阅历、专业和精神上变得更加富有。因此,我对自己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如果让我回到以前,我想我还是会这么选择的。”
▲时任总理温家宝视察曹妃甸煤码头
溯游而归,传承清华精神
在和同学们交流过程中,回忆起读书时的经历,焦卫峰向同学们讲道,大学教育其实是一个知识吸收和储备的过程,在学校就是想着如何把学习搞好,如何学到更多的东西。它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和社会工作者的临界阶段,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大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传授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不是学习唯一的最终目的,实际工作和在校学习不一样,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工作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团队间的磨合,是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焦卫峰在学校活动中向同学们分享经验
焦卫峰对清华充满了感情:“清华培养了我们学生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做事的基础。”他希望年轻的水利人们能充分把握在清华读书的好时机,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尽可能地去汲取更多知识,拓宽自我视野,为将来投身建设祖国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