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借此契机,在校研团委以“百年正风华,闻道百十载”为主题的校友访谈社会实践专项指导下,水利系研团邀请在各行各业贡献力量的水利人,开展“百川归海”系列访谈,讲述清华大学水利人的故事,献礼百十清华校庆。
张受天,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后于水利系水工教研组任教并曾参与密云水库的建设。1964年至1967年间,赴瑞典留学。回国后曾参与葛洲坝、小浪底、三门峡、张坊水库等多个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与维护。还曾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泰国分公司、广西建筑公司(泰国)等多个跨国企业工作,负责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马尔代夫和泰国等国际工程;再后来在水利系率先开设专业英文课程;在三门峡、潘家口和各地方水利部门开门办学以及为一些单位培训中心上门讲课;编写《水工建筑物》等系列专业教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版大百科全书中的《水利工程》,之后还应水利水电部组织编写部分《水工隧洞设计规范》等。
张受天老师编写的教材
1951年,一直热爱理工科的张老师选择报考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此后的70余年,他与水利行业、与清华大学、与水利系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水利系正式成立,张受天老师经历了水利系的历史与发展变革,包括教研组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党组织的调整变迁等,通过老师生动的回忆,历史的画卷展开在眼前,水利系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改革创新,调整结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行业人才,张老师完整的见证和参与了它的成长与进步。
1955年,张受天大学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当老师。他笑称自己当时“一双肩膀,多个担子”——既要担任科研助理,学习并教学生使用张光斗教授从苏联带回国的仪器,还要走上讲台,为给排水专业的学生讲授水工建筑物一课,既要出差考察调研,还要处理党内的部分工作......张老师一直发挥着党员的自觉性,主动承担任务,兢兢业业为清华奉献着一生。
第一任密云水库设代组组长
1957年,国内正进行着一场“教育革命”,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水利系主持密云水库设计任务,开始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张受天被安排参加这一项极为重要的“北京密云水库工程”设计工作。“这项工作的难点是,既要做好工程的设计工作,同时要完成学生的教学任务,双双缺一不可”,张老师如是说。
密云水库占地约400km²,建成后的满载库容约43亿m³,工程量是当时全国之最。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清华大学水利系没有退缩,而是将其作为1958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题目,“真刀真枪做毕设”。之后,张受天立即研究前期的工作计划和组织有关教师开展准备工作。他回忆道:“最难的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将每个学生的系统教学任务按人头融入到设计工作中去,并科学制定每个学生的工作时间表。”1958年,《密云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完成。经审核批准后,工程立即开工。为配合工程施工,张受天带领我校7位刚毕业的学生进驻工地,成立了“设计代表组”,张受天担任首任组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密云水库,白河大坝斜墙上游砂砾料保护层发生滑坡。当时张受天正驻守在在水库,当晚水库工地工作人员都在楼内休息,得知地震立即全部撤走到外边空地上。那时张受天正在与他人讨论问题,突然听到坝顶值勤来电告警:坝前水面上有一大片白色泡沫。张受天立即冲上大坝,向值勤人员仔细询问,冷静查看大坝情况,确认没有大问题,并指挥工作人员在下游不间断的检测出水点,直到水库完全除险后才返回学校,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0多年来,密云水库为北京市的经济、民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提起密云水库,不可不谓任重道远,张老师感慨良多。“党中央将这一任务交给清华,不行也得行,硬着头皮也要上!”“最艰难的时候,我三天三夜的睡不着觉”,正是这样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精神,激励着同学们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引领着大家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987年陪同伊拉克外宾在密云水库考察
第一位瑞典留学生
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经济,掌握先进技术,高教部决定向西北欧较友好的国家派遣留学生,张受天老师是第一位被派到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学习地下建筑专业的中国人。
1964年张受天老师利用一年的时间,参考学习了88本英文文献,用打字机和手绘,整理出长达298页的报告,含手绘设计图64幅、图表32张,报告记录了从设计到施工管理和守护的全过程。当时没有电脑,这份报告让瑞典兰纽斯教授大为震惊,他尤其喜欢张老师绘制的精准设计图表,欣赏张老师的细心智慧和勤奋。这份读书报告被皇家理工学院土建所图书馆珍藏,留下了来自新中国第一个留学生的成果,他的另外两篇报告也同时被其他所珍藏。
除了废寝忘食的学习当时中国没有的文献资料,张受天老师还具体学习地下工程开挖技术,归纳开挖步骤,了解多种隧道的施工和巨大洞窟的开挖过程和多种方案;同时,张老师还向瑞典人学习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操作手法,他们高速高质和安全的工程质量让张老师赞叹不已;张老师在生产中学会他们的管理与守护方法,与工人一起劳动:绑钢筋、打混凝土、开推土机、铺路、下矿井、挑重活累活干,在实践中归纳了他们施工管理、守护的科学方法以及督察检审等,并且与工人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1966年兰教授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缺乏钢筋混凝土衬护和壁面凹凸不平的隧道中让水流的阻力最小”。张受天在实验室通过半年的模拟试验探索,书写了《无衬护(裸)岩石隧道中水流的水头损失试验研究报告》,此报告受到兰教授好评,被认定为对泄水隧道的提升。
1967年,受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张受天老师不得已放弃即将取得的学位而回国。1971年,英国的《水力发电》杂志上刊登了兰教授的一篇论文,其中结尾说:试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张受天先生所作。张老师看到这篇文章感动不已,但迫于形势,强忍着不与导师联系。
1979年秋,改革开放带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瑞典的朋友阿妮格来到北京,见到张受天老师,并将他的研究近况带回到瑞典。水工所的秘书尼娜向新上任的领导克拉斯教授做了有关张受天情况的介绍,瑞典方表达了希望张受天老师能够回瑞典补上学位,完成学业。
终于,1991年的5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水工所为张受天举办了论文答辩会,由近90古稀的兰教授主持。张受天老师作了《中国近期开发泄水建筑物的水力设计》的论文报告,介绍了各类通水排水建筑物水流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其中列举了近些年我国许多成功的水利工程:密云水库、丹江口水库、刘家峡水电站工程等。两个多小时的论文答辩会提问不断、气氛热烈,主持人宣布论文通过,延迟了25年的学业终于在这一天圆梦!
正是由于在国外受到的科研训练,张受天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完全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培养,过程中大胆放手,但是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提示。他的学生聂孟喜记忆尤深:“张老师非常重视我的毕业论文,我的论文答辩委员有着强大的阵容,他们是水科院的院长陈椿庭、老系主任张任、梅祖彦、丁则裕、才君眉。答辩委员对我的论文评价很好,并推荐在水利学报上发表,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水利系第一门专业英文课的开设
1984年,张受天陪同水利部原副部长、时任中国水利电力部对外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季农同志赴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开展印度河的部分开发工作。回忆起这次合作,他想起一件让自己“出洋相”的糗事。在讨论为印度河上一巨坝开工筹资的过程中,对方提到了“LIBOR”一词,令张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细细一问,才知LIBOR原来是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银行间拆息)的缩写。他心想,自己英语水平也不差,这次可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当时对方诧异的表情,似乎在说‘堂堂清华来的,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我到现在都记得”,张老师笑道。经此一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清华开设一门全校普及的全英文选修课,拓展清华学子的知识面与国际视野。1988年,张老师成功开设《国际经济合作和承包概论》一课,进行全英文授课,选修人数达500余人。看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他感叹道:“辛苦是有用的,就是值得的。”
张老师在海外工地现场
两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最后,作为一生奉献给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张受天老师,希望学校能再接再厉,继续发展“双一流”办学模式,走向更大的舞台,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成为引领者。希望同学们发扬清华人的优秀传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成为真正自强不息的清华人。